依恋人格

2025-05-18

依恋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该理论当时用于研究婴儿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到了80年代,HazanShaver将这种依恋理论放在用于研究成人恋情的关系中。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我们可以将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回避型、痴迷型、恐惧型。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安全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低=痴迷型人格

焦虑程度低+回避程度低=回避型人格

焦虑程度高+回避程度高=恐惧型人格

安全型人格

对于安全型人格(Secure),人群有大概50%-60%属于这种。安全型人格的人在婴儿发展时期,可谓是饿了就有奶喝,哭了就有人照顾,婴儿对外界作出的一系列反应,父母都会给予回应,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会伤心,但是会相信父母是不会抛弃他们的,是会回来的。这类依恋性格的婴儿在长大后,他们在对待恋情时,不会疑神疑鬼,他们对另一半有信任感,他们会在一段关系中感到安全感,他们不担心也不怕另一半会抛弃他们。对于恋人之间做出的亲密动作如拥抱、亲吻等等,他们不会抗拒。安全型人格是4种人格中最适合做恋人关系的,是最理想的状态。

痴迷型人格

对于痴迷型人格(Preoccupied)的婴儿,会害怕父母会随时抛弃他们,当妈妈离开的时候,他们极度恐惧害怕,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一方面他们会表现很开心的一面,又同时会发泄愤怒,来惩罚父母的离开。痴迷型人格的人在开始一段恋情时候,会快速和另一半进入状态,但是缺点就是他们总是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个想法:他最近对我冷漠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爱上别人了 ?就像有些情侣,因为另一半没有及时回信息,他们可以疯狂到一个晚上打几十个电话过去。他们以爱之名义,牢牢占据另一半的大部分时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一点隐私空间都不留,给对方一点信任的余地都没有,他们以为只有这样,另一半才不会离开他们,他们害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另一半受不了了,只能提出分手。值得一提,痴迷型依恋的女性比男性多,对吧?

回避性人格

对于回避型人格(Dismissing-Avoidant),这类型的婴儿,也是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满足的爱,父母对他们的自我诉求的回应,也是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久而久之,婴儿就把情感需求压抑在内心,不向父母表达,对于父母的离开和回来,其反应都是冷漠的。回避型人格的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拒绝和他人靠近,讨厌亲密关系。和回避型人格的人谈恋爱,你会感觉有他没他一个样,他们在一段感情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冷漠。回避型人格不是不需要被爱,相反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关心和疼爱,只是被掩藏了起来,他们常常告诉自己:不行,我不能在这段关系中陷得太深,我不需要别人爱我,我只要自己爱自己就可以了。通常,回避型依恋的男性比女性多。

恐惧型人格

最后一种,恐惧型人格(Fearful-Avoidant),人群中占比约4%。这类型的婴儿,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当父母离开时,他们会很害怕,另一方面,对于父母爱的亲近,他们选择回避,拒绝亲密。和恐惧型人格的人交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们面对一段恋情的时候,常常伴随着很高的焦虑感,害怕另一半离开他们,但是当另一半试图亲近他们时,他们又表现出极强的排斥,冷漠对方,这样的心理是很矛盾的。

安全型人格适合和另一个安全型人格交往;回避型人格和痴迷型人格往往会相互吸引,相爱相杀,相互折磨,爱并痛苦着,一个是疯狂逃避,另一个则是疯狂追赶;最后,如果是倾向于恐惧型依恋人格的人,是很不健康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其他3种依恋人格的人交往,结果大都会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