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2025-05-19

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被提出、传播甚至被滥用。有部分群体认为,在个性形成、习惯培养、学习工作、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领域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与原生家庭有密切联系。也有部分人群始终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他们认为家庭只是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余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最初,原生家庭是一个在社会学中的概念,与新生家庭关系对应,常指未婚子女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其实描述的是一种家庭模式以及是一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那么,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存在吗?究竟又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这一直是在心理学界中极具争议的话题。在所有心理咨询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更看重家庭在个体成长与塑形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在咨询过程中,精分或动力学流派的咨询师更倾向询问来访者的家庭模式、亲人、个性、早期经历等一系列与童年成长相关的话题,他们擅长从这个视角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在来访者咨询过程中的退行(regression)”,他们也能找到解释,还原孩童时期的真实境遇。阿德勒也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诚然,我们对于自我的看法、个性的养成常常源于家庭的培育:

1. 长时间被爱、被支持、被夸奖、被鼓励,个体可能更具有自信,安全感富足;

2. 成长中被指责、被掌控、被贬低、被怀疑,将更有可能削弱个体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对于身处在情感交流较为缺失的家庭氛围中,缺乏安全感和频繁的家庭矛盾可能在让孩子心灵受伤的同时,还让他们产生错误观点。比如,孩子可能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父母才会不满意,进而引发家庭争吵。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相比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习惯逼迫自己不懈追求完美;而父母在给予爱、表达爱这一环节的缺失,并不能随着孩子的努力而改变。因此年幼的孩子们将过错归因于自己,无疑是无效且内耗的,他们既不能让父母满意,又会陷入对自己更深层次的批判。逐渐养成怀疑自己、自卑、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未来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