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

2025-05-19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是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或节律紊乱。其中最常见的是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指频繁、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导致的相关日间社会行为功能损害。这是一种主观体验,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目前,失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0%-20%,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其患者人数正逐步增多。不及时介入干预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会影响个人工作、学习、事业发展,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躯体或精神疾病,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健康问题之一。

临床表现

由于失眠一词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误解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如短睡者就是失眠障碍患者,但其实睡眠时间不是判断失眠症的唯一标准。短睡者可能仅因为需要睡眠的时间较短,不代表具有失眠症。因此,若您担心目前自己的睡眠状态是否已达到睡眠障碍,可通过以下维度进行快速筛查: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既可独立作为疾病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共病性失眠障碍)。此外,由于部分睡眠障碍表现与症状较为相似,在临床进行诊断时,医师可能还会对于睡眠与觉醒节律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相关运动障碍进行鉴别诊断,以最终确诊。

失眠的原因

许多人常受失眠困扰,每每提及都会感到担忧与害怕。在解决失眠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究竟是何因素导致失眠症状的出现,才能更好地选择相应疗法,对症下药、帮助缓解。目前认为,失眠的出现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所引发的压力感、焦虑感,或急性应激。

· 环境因素

如身处嘈杂环境、不舒服的光照、过冷过热的温度、空气污浊、居住环境拥挤、突然改变睡眠环境等均可能改变睡眠质量。

·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因素与机体状态也可能导致失眠症状的出现,如年老松果体老化、饥饿、过饱、疲劳、性兴奋等。

· 精神疾病因素

抑郁症带来的情绪、躯体症状也可能导致早醒等问题。

· 药物与食物因素

如咖啡因、茶碱、甲状腺素、中枢兴奋剂使用时间不当或者过量;或是药物戒断、药物不良反应等。

· 睡眠节律变化因素

如夜班和白班带来的作息频繁变化、时差等。

· 躯体疾病因素

如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出现时,患者对于生命的担忧可能引发失眠;或当其他躯体疾病引起疼痛、咳嗽、心悸等现象后,个体也可能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 生活行为因素

如白天休息、睡眠过多、睡前运动过于剧烈。

治疗

针对于失眠障碍的治疗,一般包含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两大类。在此,我们推荐患者率先选择非药物治疗,采用心理行为干预或是替代性治疗等形式进行自助与改善。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二者联合治疗,即结合药物与非药物治疗。

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

其他常见睡眠障碍类型

· 嗜睡障碍

以发作性睡病为主,指以难以控制的思睡、发作性猝倒、入睡幻觉以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

·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其实只由于睡眠-觉醒周期与人体24小时生物节律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相关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夜间失眠和白天嗜睡,睡眠与觉醒周期不固定而又杂乱无章。

· 异态睡眠

其也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特征是在睡-性转换过渡期间所产生的异常,表现为不愉快的运动、语言或相关行为时间。较为常见的有磨牙症、梦游症、睡惊、意识模糊等一系列异常形式。